从甬莞高速白盆珠出口驶出,沿着356省道行驶约10分钟,就到了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。白马河穿村而过、白马山环绕,柏油马路宽阔平坦,村内绿植花草点缀,环境干净整洁,多家网红民宿、温泉酒店选址横江。
然而,此前的横江村与许多山区村庄一样,虽拥有绝佳的自然环境资源,但基础条件较差,也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,乡村发展迟缓,人才大量外流,还曾被列为贫困村。
【资料图】
近年来,横江村搭上乡村振兴快车,从改善乡村环境、引进乡旅产业、增强组织带动力、吸引人才回流等方面着手,让乡村拥有了持续“造血”能力,走上了乡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。
如今,昔日无人问津的破落山村,变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,成为惠州山村蝶变的典型样本。
注重“造血”▶▷
盘活资源激发集体经济活力
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横江村就成了城市游客的“天堂”:大量来自广州、深圳、东莞和惠州的自驾车辆涌入,各家民宿和温泉酒店房价爆满,村民开的农家乐饭店生意兴隆,白马河中游客们玩水消暑,村里热闹得像旅游景区。
“以前村里集体经济太少了,根本‘揭不开锅’。”今年37岁的横江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陈俊林,讲起横江村的情况如数家珍。他曾在惠东一家鞋厂打工,2014年回来时是村委里最年轻的村干部,经历多年基层磨炼,他已成了熟悉各类村务的“老人”,并在今年被推选为省人大代表。
陈俊林说,横江是一处典型的山区村,缺乏支撑乡村发展的有效产业基础,“村里几家比较有名气的温泉酒店,但土地并不属于村集体,对集体经济拉动力很小。”
过去,由于村民收入普遍偏低,村庄发展严重落后,横江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。不过,也正因为此,横江村迎来了一波政策红利。
当时,由惠州市选派下来横江村做第一书记的李正文,看准了横江的生态资源优势,帮助村里定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思路,并利用政策资金,整治乡村环境、拓宽村道、建设沿河绿道、停车场、文化公园等,让穷山村改头换面,给村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2019年,横江村吸引了“爱树·白马河畔”“洋裡栈小穗”两家高端民宿落户。当民宿建成运行后,立刻让横江村的经济有了质的提升。
“这两个民宿都属于村集体用地,一处是旧学校,一处是旧供销社,经过盘活都给村里带来了收入。”陈俊林说,目前横江村共有3家,其中2家是引进投资,1家是村民自建,每年要给村集体增加的土地租金约16万元,还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,并带动了村里土特产品的销售。
“现在村集体年收入大概有30多万,包括土地租金、光伏发电、村里物业、公益林补贴等,再加上政策上的一些补贴资金,加起来能达到50万。”不过,在陈俊林看来,横江村经济依然有上升空间。
就在上周末,横江村干部们前往了韶关参观学习——定期外出考察已成为横江村委拓宽发展思路的方式之一。回来后,陈俊林便拉着村干部复盘。
“那边的乡村村宅外立面很统一,依靠丹霞山旅游产业经济稳定,但综合山水环境和人文资源,我们横江村的特色也不差,有温泉、白马河、古窑址等,发展潜力更足。”陈俊林计划,今年,横江要推动此前引进的另外一处民宿项目,让项目尽快建设运营,并结合古窑址打造特色文化内涵,留住更多游客,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,实现全面振兴。
青年回流▶▷
返乡创业为振兴添动力
这几年,横江村的乡旅产业发展渐入佳境,越来越多游客到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,让横江村成了红遍网络的特色民宿村。此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,也逐渐开始返乡创业,让村里的农家乐、饭店、土特产等产业形式快速兴起。
“95后”村民黄燕红就是返乡发展的青年之一。上午10点,整理完家务的黄燕红,便开始在摆放起自己的土特产摊位,“这个是五指毛桃、土茯苓、牛大力,都是野外采摘的。”黄燕红指着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土特产说。
此前,黄燕红在深圳一家企业坐班,2021年返回家乡,在自家村宅门口摆起摊位,卖起了山货。“一方面是深圳生活节奏太快、成本高,另外一方面是家乡发展确实和以前不一样,我觉得有机会就回来搞创业。”黄燕红说,这家土特产摊位是和她的男朋友一起经营,她负责摆卖,男朋友负责山上采摘。
“周末好的时候,一天销售额大约2000元,平均每个月能赚1万多元,还算不错。”黄燕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。
去年11月,她还和男朋友运营起了短视频账号,把每天爬山采摘土特产的画面发到网上,没想到很快一条作品就成了爆款,阅读量达到700多万,“现在网络成为我们的主要销售方式,也有很多人会因此来到横江游玩,并找我们买特产。”黄燕红说。
在白马河旁的一家名叫“锋味私厨”小餐馆,也是返乡创业的年轻村民开设的,他叫黄桂锋,2020年从广州一家通讯公司离职返回家乡,把杂草丛生的老宅子改造成为了一处仅有三四围餐桌的小私厨。
“我本身对做饭就有兴趣,以前常回家帮衬一个朋友的饭店做后厨。”黄桂锋说,这几年,看到横江村的游客越来越多,就想着回来做一番事业,离家人朋友更近,“当时,在做民宿还是饭店上,我想了很久,最终选择饭店是因为成本比较低,压力没那么大。”
黄桂锋的私厨只做午餐和晚餐,食材全部来源于自家种的菜和养的鸡鸭,还有河里捞的小鱼小虾,做法是传统的客家菜,“平时大多是回头客,人太多了也接待不过来。”黄桂锋说,目前私厨月经营额能达到4万—5万元,比在广州工作收入多。
“目前村里正形成乡旅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,年轻人回流就是最好的例证。”陈俊林说。
【采写】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
【摄影】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
【作者】 梁维春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关键词: